学校首页
站内搜索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于组织参加“雄安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2-15    

    为加快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办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组织开展系列大赛,公开征集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产品、装备和解决方案,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在雄安汇聚、在全省孵化转化。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在雄安新区先行先试并规模化、集成式推广应用,助力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组委会在首届举办近零碳建筑和光储直柔两项技术应用大赛的基础上,接续举办雄安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继续面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团体及个人,以大赛形式征集绿色低碳技术优秀创新成果,我校组织申报工作,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大赛组织

    主办单位: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组委会

    承办单位: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能源局、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筹)、资本赋能雄安未来之城创投联盟

    支撑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农银国际投资管理(河北雄安)有限公司、老鹰基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乾丰(北京)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建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金木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二、大赛主题“碳”索未来场景  绿筑典范之城三、征集方向

    立足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的实际,着眼绿色低碳、生态宜居、资源节约、韧性智慧等需求,启动以下3个赛道的征集:

    (一)近零碳建筑技术赛道

    1.高品质绿色低碳建材及设备。围绕大型公共建筑、校园、医院及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居住区等绿色低碳建设需求,征集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节能门窗、地源热泵、节能型电梯、智能遮阳与通风系统及新风设备、节能低碳模块化部品构件等,有效降低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和碳排放。

    2.智能绿色低碳建造技术。围绕显著提升建筑过程的效率性、精确度和环境友好度,降低对自然生态的负面效应,征集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和建筑风貌设计仿真模拟系统、BIM+技术应用案例(含正向设计)、智能建造软件与平台、智能绿色施工技术、装配式建造技术、智能建造装备(含建筑机器人)应用、全过程智能建造综合应用、低噪声建筑施工工艺和设备、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3.建筑智能节能降碳运维管理。征集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楼宇能耗管理系统、建筑能碳监测系统、建筑能碳交易平台、水资源高效管理与循环利用(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高效能源系统集成与优化(如智能电网与储能系统应用)等。

    4.近零碳“好房子”系统解决方案。聚焦绿色低碳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针对办公、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居住区等应用场景,征集包括但不限于:近零能耗建筑、近零能耗街坊、近零能耗园区,零碳办公建筑、零碳工业建筑、零碳校园、零碳医院、零碳场站、零碳管理服务设施(高速公路)、零碳小镇(村庄)等基于性能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二)光储直柔技术赛道

    围绕未来城市绿色低碳建设需求,聚焦“光、储、直、柔”四个方面,征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聚焦未来城市负荷侧柔性调节、灵活可控的发展趋势,结合建筑楼宇、展馆、场站、校园及产业园区、生态公园等清洁高效用能需求,重点征集直流设备及关键元器件、直流配用电技术、交直流混合柔性调控技术、微电网及能源物联网技术、光储直柔系统优化管控、电力柔性负荷控制技术、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智慧能源系统数智化管控等前沿技术和解决方案。

    2.储能技术。针对大型公共建筑、校园及办公园区、产业园区等光储直柔技术灵活运行,以及城市坚强电网发展需求,重点征集安全高效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等前沿应用技术及光储系统解决方案。

    3.太阳能发电及利用技术。瞄准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系统清洁能源发展需求,重点征集适用建筑屋顶、外立面及景观区域的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BIPV)、新一代晶硅电池技术、钙钛矿(叠层)电池、异质结电池、薄膜电池、全背电极接触电池技术、光伏产业链关键技术、新型光伏系统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等。

    (三)创新创意赛道

    围绕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创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重点征集绿色低碳领域的新创意、新技术、新方案。

    1.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征集包括但不限于:绿色能源技术,如非化石能源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能源管理系统优化技术、低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绿色交通技术,如低碳物流运输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氢能开发利用技术等。

    2.碳足迹管理。围绕率先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聚焦林草湿地碳汇开发和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管理等需求,征集包括但不限于: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运维等碳足迹认证及碳排放核算,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服务技术、绿色金融产品与工具技术、降碳固碳技术、碳足迹数据库与信息平台、碳足迹认证与标识技术、碳排放监测与追踪技术、碳足迹核算软件与工具、生命周期评价(LCA)技术。

    3.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围绕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集聚“生态”要素等,征集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化水质监测技术、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清淤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水处理材料与技术、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

    4.生活垃圾及电子废弃物治理。围绕雄安新区“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征集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技术、零噪音或低噪音生活垃圾压缩车治理技术、生活垃圾收运车高精度实时称重计量技术、开放道路无人驾驶洗扫车及低噪音应用技术、融雪剂快速检测技术、车载便携式垃圾称重付费技术、智能机器人上门收运电子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技术、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主体要求

    本次征集面向国内外绿色低碳领域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团体、个人和联合体开放。

    1.申报主体为企事业单位的:

    1)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核心技术、拥有自主(或依法受让)知识产权。

    3)具有与申报技术方向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能力。

    4)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无不良社会信用记录。

    2.申报主体为自然人的,应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具备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的团体或个人。

    3.联合申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自然人可组成联合体参赛(不超过5个),均须满足上述申报要求。

    4.申报数量要求:同一个主体可申报多个赛道,每个赛道申报参赛作品不超过3个,同一个参赛作品只能申报一个赛道。

    (二)申报作品要求

    1.近零碳建筑技术

    1)通用性方面。应具备较高创新性,从技术和模式上具有较大突破。具备可落地应用能力,技术上可复制,有丰富应用场景。具备较高价值性,具有商用价值和投资价值。

    2)专业性方面。单体建筑和大型综合体建筑方案应适应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碳排放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近零碳园区方案应综合考虑园区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能源结构、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优化区域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统筹降低区域用能需求,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蓄能、碳汇,园区碳排放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提供多技术集成、多专业协同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2.光储直柔技术

    1)通用性方面。技术成果应具备显著的技术创新性,能够代表光储直柔领域的最新进展,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即能够在不同场景、不同地域下广泛应用,实现技术的规模化效益。

    2)专业性方面。应具备较高的能效水平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宜具备较好的景观融入性及稳定性,应具备良好的循环寿命、安全性、转换效率,具备并网性能与兼容性。应具备快速、准确的响应能力、良好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及设备能效调节、系统综合能效调控,具备良好的系统稳定性、兼容性,可实现批量转化应用。需兼顾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及一定的商用价值和投资价值。

    3)应用性方面。应具备运行良好的参赛样品、相关测试数据及材料、实践应用案例。技术方案及方案类应提供系统设计图样、演示文稿、图片、视频等材料或在多个场景应用的整套解决方案。

    3.创新创意技术

    1)通用性方面。技术成熟且可靠,能够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稳定运行,并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备环境适应性与兼容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够与其他相关技术或设备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具备经济性与可行性,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在现有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实现大规模应用。

    2)专业性方面。技术具备较高的技术创新性和先进性,能够代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具备持续优化的潜力。具备高效性与节能性,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量,并具备节能效果。能够实现源头控制,减少碳排放的产生,并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够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将污染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或降低其危害性。

    五、评选方式

    (一)评选条件

    针对3个赛道分别设置评选指标和评分权重,形成专家评审表,制定评审方案。

    其中,近零碳建筑技术赛道评选指标包括申报主体情况、创新性、可复制推广性等三类通用指标,实施合理性、先进性、碳排放强度等主要专业指标;光储直柔技术赛道评选指标包括申报主体和产品情况、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性、可推广性四类通用指标,技术可靠性、电网兼容性、安全稳定性等主要专业指标;创新创意赛道评选指标包括申报主体情况、创新性、可复制推广性等三类通用指标,实施降碳性、节能效能、资源回收率、数据采集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主要专业指标。

    (二)评审专家

    本届大赛评审专家组由长期从事低碳建筑、光储直柔和绿色低碳领域研究的技术专家,具有相关领域投资经验的机构投资人和具有应用需求的疏解单位成员,以及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机构、行业头部机构专业人员构成。

    六、奖项设置

    每个赛道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证书和奖金。

    七、配套服务

    给予参赛获奖作品以下支持措施:

    (一)媒体宣传

    通过中央和河北省主流媒体、新媒体给予宣传报道,并在未来之城场景汇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发布。发挥新区及各设区市优势,帮助提升知名度。

    (二)入驻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主题楼宇

    1.优先推荐入驻场景汇主题楼宇,并配套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租金优惠等服务和条件。

    2.优先使用场景汇主题楼宇研发平台、实训中心、路演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3.为优秀参赛作品提供孵化转化等服务。

    (三)场景打造和应用推广

    1.优先列入全省应用场景清单,对符合条件的优秀成果给予政策支持。

    2.结合雄安未来之城建设,持续开放更多应用场景,优先推荐使用获奖成果。

    3.优先推荐在雄安疏解项目、建设项目和河北示范项目进行应用。

    4.获奖项目优先在省内相关行业领域推广应用。

    (四)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对接

    1.对参赛优秀成果,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专项资金支持;在雄安新区、各地市纳入“揭榜挂帅”、科技专项、产业专项等进行支持,推动参赛优秀成果落地转化。

    2.纳入雄安新区及全省重点支持产业链,对获奖作品优先协调对接雄安中试基地及河北省内产业园生产和代加工。

    3.符合雄安新区《关于促进未来之城场景汇成果转化落地支持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按照政策规定给予支持。

    4.对于采用降低建筑能耗等新技术的项目,雄安新区按照《雄安新区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雄安新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5.按照《雄安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前置绿色信贷认定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对相关新技术项目在信贷计划、授信额度、利率定价、贷款发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五)资本对接

    1.组织资本赋能雄安未来之城创投联盟的投资机构参与,组织北京等地投资机构和省内各地市政府引导基金等投融资机构与获奖项目对接,促进项目产业化落地。

    2.加大产投基金支持力度,支持具备上市条件的获奖企业在雄安落地并帮助其做好上市前企业培育和上市辅导,支持企业从雄安上市。

    (六)成果展示和交易

    1.通过雄安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为优秀参赛作品提供展示、宣传、对接、推广等服务。

    2.优先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体验中心给予展示、宣传、推广等服务。

    3.对参赛作品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展示、交易、评价服务,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七)人才支持

    1.结合“雄才16条”等人才政策,支持参赛团队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外籍优秀人才等来雄安及河北创新创业。

    2.对场景汇获奖成果中落地河北并做出突出贡献的获奖企业团队核心人员,优先推荐河北省总工会先进表彰。

    3.支持和鼓励落地河北的场景汇优秀获奖成果提名河北省科学技术奖。

    八、大赛安排

    (一)征集遴选阶段(2024年12月-2025年3月)

    面向国内外开放征集,各申报单位于2025年3月31日前登录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官方网站注册,在雄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报名专栏填写报名材料。

    (二)预审和初赛阶段(2025年3月-4月)

    大赛工作组对申报单位参赛资格进行预审,通过预审的参赛作品由评审专家组进行初赛评选,按赛道评选出进入决赛的作品,并参与在雄安新区组织的融资路演和应用推广活动。

    (三)决赛阶段(2025年5月)

    进入决赛的作品,由评审专家组结合现场路演和答辩等情况,评定奖项,颁发证书和奖金。

    (四)同步对接推广阶段(2024年12月起)

    组织各赛道优秀参赛作品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体验中心展示,开展企业团队落地对接、创新应用场景打造对接以及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机构对接,进行合作洽谈、项目签约。

    九、有关事项

    1.本次大赛按照自愿原则参赛。

    2.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住宿、餐饮、交通等其他费用自理。

    3.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大赛主办单位所有。

    4.咨询联系人:

    报名咨询:

    近零碳建筑技术赛道:陈帅元 13269793152

    光储直柔技术赛道:贾亚奇 15373423965

    创新创意赛道:陈林 16633358068

    大赛报名网站技术咨询:

    柴立身 19003205288

    大赛报名网址:http://xacj.org.cn

                                                    科研产业处

                                                    2025年2月15日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朝阳西大街13号  |   邮编:075000  |  邮箱:kyckyk@163.com

    版权所有: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科研产业处